查看原文
其他

夏一梅:回首来路,我们的浙里时光|40年 · 管院记忆

管院发展联络中心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2022-06-10


回首来路,我们的浙里时光

浙大管院1985级工业管理工程本科班夏一梅/




 1985年的招生面试通知书 


1985年的冬天仿佛格外温暖,还记得那天,同学们在三分部(现在的之江校区)一起包饺子,那是为我和另一位只大我两天的同学一起过大学时代的第一个生日。


 那年的生日祝福 


当年自己是班级最小的一个,可是一天又一天,一年又一年,如今在很多场合自己已经变成了最年长的那一个。

        

伴随着我们的成长,母校、管院这些年也是在飞速地进步。


当年没有互联网,孤陋寡闻的我,偶然之下我把浙大当做了第一志愿。只因班主任老师的一句话,也只问清了这个学校在杭州。三十多年过去,如今的浙大已经稳居国内高校第一梯队,“天下谁人不识君”。


 “我”的杭州记忆 


初入浙大时,还没有管院,有的只是只有一个专业,每年只招一个本科班的管理系。我们是第三届--只有"在产品",没有"产成品"。那时的管理系几乎是全校最小的系,现在的管院已然是全校最大的学院之一了。


 连续三年蝉联浙江大学先进校班集体 


当年的我们只有一个专业,但课程设置很综合,既有工科的基础课,也有经济管理类,印象最深的是校党委副书记朱深潮亲自讲授的创造力开发,为我们开启了全新的视野,还有左军老师给我们开的谈判课,大家在课堂上热火朝天地讨价还价“卖自行车”,在课外分工包干章节翻译英文专业书籍。


也许正是得益于当年的复合教育,同学们在实业外贸、金融投资、政府高校各显身手,也为个人职业生涯中作跑道转换提供了便利,记得在做酒店项目时,大家奇怪我怎么看得懂建筑图纸,我不谦虚地告诉他们:“我们当年学过的机械制图比这图可复杂精细多了!”


我们本科生基本是应届毕业的十七八岁的孩子,对管理并无感性认识。但管院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接触社会的机会,例如八十年代全国著名的海盐衬衫总厂的步鑫生,就是干部专修班的同学,和我们一起食堂吃面条(他胃不好),学院还为我们创造了很多走进一线的实践机会,去过不少工厂企业,因股份制的毕业课题我和同学们还得以走访飞乐音响、电真空等中国最早的上市公司。


在浙大,我作为当年“高考全国一张卷,地区八个县的高考状元”,一下子掉进了学霸群,第一次体验到从第一名到倒数第一名的滋味,让我从此面对任何困境都能够泰然自若


在浙大,第一块肥皂,是小卖部的售货员破例照顾卖给我的(当年还是计划经济,刚报到还没有领到票);在浙大,我第一次吃到了极难运到大西北的香蕉;浙大,收到了人生第一支口红;在浙大,我参加了杭州市的首次无偿献血活动;


 1988年10月和同学一起参加杭州市首次无偿献血活动 


在浙大,我与女同学们协作为海南同学织出了第一件毛衣;在浙大,我成为学校勤工俭学办公室招聘的第一批学生工作人员;在浙大,和班级同学一起代表学校参加在杭高校管理院系辩论赛捧回第一名……


回望来路,浙大管院对我的意义,是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,为一个来自偏远山区的懵懂少年,打开了社会化的大门。



 1989届毕业生纪念册 


之前整理书房,发现不少老物件还静静地躺着,承载着过去的时光,包括这本有点特殊的毕业证。相信绝大多数的同学毕业证上面都只有校长的一个名字,而且是盖上去的姓名印章,而我的这本上面可有两个。


那是一次偶然的机会,在上海遇到时任中科院院长的路甬祥老师,我跟他打招呼:“老校长好!”他笑着问我:“你是哪个浙大的呀?”(前一年刚刚四校合并)听到我的答复“反正我的毕业证上有您的名字”,他爽快地应我的要求在我的毕业证上补了一个亲笔签名,两个“路甬祥”时隔十年。



 毕业证上的两个“路甬祥” 


当年的时光里,我们来不及意识到,后来发芽成荫的很多苗与树,是源于浙大管院种下的种子。    


曾经的同学、校友,成了并肩的合伙人、同事战友、业务合作伙伴,因为共同的基因,大家有着更低的沟通成本,更高的信任和默契度。


   1985级管理工程班合影 



作者简介:夏一梅

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工程1985级本科校友

浙大上海校友会常务副秘书长

浙江大学上海校友经管分会常务副会长

上海遂真投资管理投资有限公司管理合伙人





材提供:浙大管院发展与联络中心
今日编辑:段婷

欢迎关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官方微信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